科学家走进竺可桢中学,普及最前沿的病毒科学知识
近日,一场以“健康智慧馆,一千零一夜”为主题的精彩科普讲座在竺可桢中学会议室内举行。本次活动由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、上虞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服务站主办,竺可桢中学承办,区科协、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协办,共同为竺中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病毒知识的科
近日,一场以“健康智慧馆,一千零一夜”为主题的精彩科普讲座在竺可桢中学会议室内举行。本次活动由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、上虞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服务站主办,竺可桢中学承办,区科协、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协办,共同为竺中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病毒知识的科
超强台风桦加沙两天之后到来,华南地区严阵以待。我们能够预测如此准确,要感谢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创始人竺可桢。20世纪初的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中,涌现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知名学者,其中有竺可桢。他是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鼻祖。
悼侠魂二首 其一生别可哀死更哀,何堪凤去只留台。西风萧瑟湘江渡,昔日双飞今独来。2.悼侠魂二首 其二结发相从二十年,澄江话别意缠绵。岂知一病竟难起,客舍梦回又泫然。3.思鹊二首 其一昧旦狂鹊鸣,心疑有祸灾。即起出仰望,慈母失其孩。但恨不能言,相对空唉唉。飞鸟尚
在2025年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,市科技馆紧扣“科技改变未来,创新赢得未来”主题,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“金招牌”作用,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,为公众呈现多场科学盛宴,奏响了“多重科普奏鸣曲”。
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抗战烽火席卷华夏,为保存教育火种,中国众多高校毅然踏上迁徙之路。其中,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,历经两年半,跨越南方六省,最终在贵州湄潭扎根七年,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学术坚守之歌。
清晨,班级群、朋友圈里的声声祝福,或许会将你拉回那段青葱时光——粉笔屑飘散的午后,黑板上未擦尽的习题,同桌的窃窃私语,还有那个站在讲台上,仿佛胸怀整个世界的身影。
竺可桢(1890—1974),浙江绍兴人。近代气象学家、地理学家、教育家,中国物候学创始人。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。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。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。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1966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
“浙大女生穿泳装在湄江游泳,起初乡民难以接受。但闭塞的山乡最终被科学春风叩开。”在贵州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,讲解员刘金亭向参观者介绍着那段历史。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的85周年。
物候时代,看气候看的是降霜下雪,河开河冻,树木抽芽发叶、开花结果,候鸟春来秋往。竺可桢注意到,3000年前,也就是商周鼎革之际位于山东临沂附近的一个小国郯国,家燕春分时节来到,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。据今人的观察,春分时节家燕刚好来到上海,距离它们北上山东
1937年12月13日,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记下了两件事。南京失守;赴泰和上田村看萧家屋。屋大,亦空,交通便利,出产丰富,“颇适宜于大学暂避也”。
"681分能稳进浙大吗?"这个问题每年都让山东高分考生辗转难眠。明明分数远超一本线,却可能因志愿填报失误与理想专业失之交臂。2025年就有位675分考生因"冲稳保"梯度不合理,最终被调剂到冷门专业,这样的案例时刻提醒我们:分数是入场券,填报才是方向标。
今天,记者从市科技馆了解到,9月1日至30日,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,联合全国各省市科技馆共同打造的“科学环游记——2025全国科技馆超级展播月”即将盛大开启。由泰安市科协、泰安市气象局联合监制,市科技馆具体承制的《云巅之志—竺可桢与泰山》科普剧将于首日10时至
竺可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气象学家、地理学家、教育家,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。在诸多光环中,“浙江大学校长”也曾是竺可桢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身份。从1936年4月至1949年4月,竺可桢都在浙大校长任上。十三年间,也正是中国处于艰苦抗战阶段,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
暑假伊始,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在暑假小队活动中,参与了一场由社区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“清廉科学家故事寻访”主题活动。同学们通过聆听讲座、实地探访和互动交流,深入了解了竺可桢、邓稼先、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,感受了他们严谨治学、淡泊名利的
竺可桢(1890—1974),字藕舫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科学家、教育家,我国近代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基者。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,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、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、南开大学教授、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、中央研究院气
评选民国时期(1912-1949)的十大科学家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,因为那个时代虽然充满动荡,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先驱,他们在中国现代科学奠基阶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评判标准主要基于其学术成就的开创性、国际影响力、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以及实际应用价值
编者:翻开课本,张衡、毕昇、钱学森、邓稼先、袁隆平、屠呦呦…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,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,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。“课本里的科学家”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,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“遥望”的身影——他们或仰望星空,或俯首
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长河中,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以无比的热忱、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,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为“十四五”重点项目、“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”项目、“记录新时代”纪录片精品项目的《百年巨匠·科技篇》
这几天在整理旧书籍时,翻出几本20年前订阅的《随笔》杂志,我拿起一本2005年-第2期的《随笔》随手翻看,第一篇标题“大学校长竺可桢”七个黑体大字赫然在目,作者是智效民。
1946年秋,竺可桢长女竺梅(又名陶梅)与丈夫胡鸿慈(原名陶煦)作出震惊亲友的决定:放弃上海优渥生活,投奔山东解放区。这对夫妻的真实身份鲜为人知 —— 胡鸿慈是中共地下党员,曾参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;竺梅则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,受丈夫影响投身革命。